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学的研究特色是什么?| 名家讲座006:Henry E. Brady

编者按

因果关系的表达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难题,而图表是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工具。那么,政治科学研究的图表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图表又有何区别?是否具有政治科学研究的特色呢?基于此,我们编译了美国政治科学协会前任主席Henry E. Brady教授所作的主席致辞。


在这篇致辞中Brady系统介绍了政治空间图表在政治科学研究中的标志性特色,向我们展示了27幅政治科学研究中的示意图表。纵览这些图表,它们涉及了政治学研究中的诸多领域,如意识形态、议题设置、政治竞争、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等等。


空间图表的应用,使得政治学家们的研究更为简洁,也更加易于将原本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量化数据,在不遗漏关键信息的条件变得简单易懂,是政治学研究者思考现实政治的强有力工具。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在政治学经典教科书中见到各式各样的图表,使得刚刚推开政治学殿堂大门的学生们,能够以政治学的方式独特地理解世界政治如何运作。


政治学研究的特色是什么?

(原标题为:《政治科学目的何在?(What Is Political Science For?)》,现标题为译者所拟)


演讲者:

Henry E. Brady,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2009-201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盛公共政策学院院长(2009-2021)、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以及尺度和维度分析的方法论工作。他的合著《Letting the People Decide: Dynamics of a Canadian Election》(1992)获得Harold Innis奖、独著《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1995)获得Philip Converse奖、合编的《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2004)获得Giovanni Sartori定性方法最佳图书奖。


译者:

焦磊,山东大学


引文格式(MLA):

Brady, Henry E. “The Art of Political Science: Spatial Diagrams as Iconic and Revelatory.”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 9, no. 2, 2011, pp. 311–31.

内容提要

政治空间图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如同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那样,成为政治科学的标志性工具。许多政治科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通过它们来联系和解析,并且多种不同的概念——比如意识形态约束、交叉压力、框架设定、议题设置、政治竞争、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仅举几例)——都能通过空间图表得到阐明。空间图表能够提出问题并提供深入见解,提示政治策略、可能的重组与政治问题。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有助于记忆和促进分析的揭示性图像。它们是思考政治的强大方式,因此我们在教科书中突出展示它们,在研究中运用它们,并将它们作为我们的特色品牌——即我们独特地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方式,实为上策。


图1:《无题:蓝色和红色圆圈以及黑色实线》(Alexander Calder, 1967)



艺术触动感官,激发情感,并激活智慧。请看图1,这是Alexander Calder 1967年一幅彩色水粉画的黑白复制品,在原作中,右侧的一个大红圈与左侧略小的蓝圈争夺着注意力,而一条粗黑线将两者分隔开来。当观者的视线在两个圆圈间来回移动时,关于它们关系的问题浮出水面。作为政治科学家,我不禁思考这两个圆圈是否代表占据不同地理或政治空间的不同群体?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这幅图像是否代表了政治分歧和竞争?它是否预示了美国政治中民主党(左侧蓝圈)和共和党(右侧红圈)之间的极化现象?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幻想式沉思,它们触及我们对政治学家如何理解和描绘政治的基本理解。


科学图表同样能够抓住人们的感知,激发情感并启发思维,尽管有时为了实用性而牺牲了艺术性。例如,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重新定义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迈克尔·法拉第的磁力线揭示了远距离磁力作用机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自然构成要素的未知性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供求曲线图形象地说明了市场价格和数量在市场中的影响;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描述了DNA的构造,并暗示了其传递遗传密码的方式。每一项都能立即让人联想到一个图像、一系列思想和一套理解世界的工具,同时在各自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一眼看到日心说模型、磁力线、元素周期表、供求曲线交汇图或是双螺旋结构,我们就立刻知道自己身处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经济学或生物化学的世界。那么,在政治科学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正如供求曲线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一样,政治空间图表也应成为政治科学的标志性工具。许多政治科学的基础问题可以通过它们来联系,并且多种不同的概念——比如意识形态约束、交叉压力、框架设定、议题设置、政治竞争、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等——都可以通过空间图表得到阐明。空间图表提出问题并提供深入见解,提示政治策略、可能的重组与政治问题。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有助于记忆和促进分析的强大图像,是思考政治的一种强有力方式。因此,我们在教科书中突出展示它们,在研究中运用它们,并将其作为我们的特色品牌——即我们独特地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方式,实为上策。


接下来,请考虑从1948年至1976年这三十年间的图2至图13所示的政治科学“空间艺术”。在我进入这一学科领域时,这些就是我所见到的空间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这些图片以其信息含量、分析力度和美学简洁性给我带来了灵感。我对它们稍作修改以提高可读性,希望没有损害原作。这些插图将让您对我过去几十年的关注对象有个大致了解,并以视觉形式回顾了本文中将反复出现的四个概念:空间模型、政治裂痕、重组和空间表现。


图2:具有单峰偏好的空间模型(Duncan Black, 1948)


图3:具有竞争政党的空间模型(Anthony Downs, 1957)


图4: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治的分裂(Maurice Duverger, 1959)


图5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的分裂(E.E. Schattschneider, 1960)


图6:1896年体系的重组(E. E. Schattschneider, 1960)


图7:1960年美国最高法院任期的空间表征(Glendon Schubert, 1962)


图8:1961-1962年第16届联合国大会冲突维度的空间表征(Hayward Alker, 1964)


图9:二维政党空间中感知扭曲的空间表示,作为感知者维度相对中心性的函数(Philip Converse, 1966)


图10:选举过程的空间模型(Otto Davis、Melvin Hinich and Peter Ordeshook, 1970)


图11:新的分化线横切旧有分界线所引发的重组(James Sundquist, 1973)


图1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治的分裂(Walter Dean Burnham, 1975)


图13:议题一致性空间表现(Norman Nie, Sidney Verba, and John Petrocik, 1976)


我们能从空间表示中学习到什么?


这些图片的意义何在?它们体现了一种理解政治的空间逻辑,这一逻辑至少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国民议会的成员将支持国王的势力置于右边,而支持革命的势力置于左边。自那时起,“左”和“右”就作为政治团体的术语被沿用至今。但这些图片走得更远,因为它们同时标识了政治派系、代表了潜在的政治分歧,并基于唐斯(Downs)的空间模型逻辑暗示了政治动态与政治重组,该逻辑认为空间上的接近等同于政策上的一致性。让我通过考虑一篇关于2000年选举的文章中的图片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图14使用了来自2000年美国全国选举研究中对美国公众代表性样本的数据。它显然是对美国政治的一个空间表示。家庭收入列在水平轴上,每年参加宗教活动的次数列在垂直轴上。人们根据这两个社会人口学特征位于这个图片上,并且图片假定美国公众的利益可以通过这两个维度捕捉。具有相似特征的人被认为有相似的利益,而具有不同特征的人则被认为有不同的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了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以及宗教参与度较高者与较低者之间的政治分歧。普通美国人的位置由图片中间的大圆点标识,即人口的“重心”。各群体成员的平均位置由图片中的字母和符号指示。那些平均投票支持民主党的群体以三角形表示,其主要组成部分在图片左下角被画成类似变形虫的形状代表民主党。那些平均投票支持共和党的群体以正方形表示,在图片右上角也有一个类似变形虫形状的区域围绕着他们。这些图形描述了构成美国两大主要政党或按照詹姆斯·麦迪逊术语来说是两个派系的两个利益集团联盟。

图14:2000年美国政治的维度:宗教出席率和家庭收入(Brady, 2001)


美国公众沿着从左上至右下的对角线分裂为两组,靠近彼此的群体倾向于属于同一政党。在党内还可以看出其他派系——比如,非洲裔美国人和工会成员在民主党的两端(见图15),根据空间利益逻辑,这表明他们有时可能在党内形成不同的派系。而在共和党内,白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和管理者也位于该党的两端(见图16),这提示他们有时可能会分别形成基于社会议题的“基督教右翼”和基于经济利益的“华尔街”派系。


图15:2000年民主党内部潜在的分裂


(2015年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George Shultz(右)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前,推开高喊“以战争罪逮捕亨利·基辛格”的抗议者,基辛格在一旁观看。)


最后,图片中可见到重新排列或至少出现偏离常规选举的可能性——例如,在合适的情况下,白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是否会投票给民主党,比如吉米·卡特这样的重生基督徒候选人?或者工会成员是否会在支持理查德·尼克松呼吁城市秩序及结束校车制度时投给共和党?总之,这张图片包含了大量信息。


在空间图片中表现派系、分歧和重组对于政治科学家而言显然具有价值。自霍布斯写下《利维坦》以来,政治派系就一直是政治科学的核心内容,并且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也以其他形式出现。200多年前,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中,詹姆斯·麦迪逊以控制派系激情这一问题著名地将其置于政治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他指出,派系是由“公民组成,无论他们占多数还是少数,只要他们因某种共同的情感或利益冲动而团结一致行动,这些冲动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是对整个社会的长期与整体利益构成了对抗。”麦迪逊追溯了派系的根本成因到关于财产的不同观点——这将国家“分化为受到不同情感和观点驱使的不同阶层”。但他同时认为,派系也源于对宗教的不同看法,甚至源自“最微不足道和幻想性的区别”。


现代政治科学和民主理论的许多内容都源于这些观察。罗伯特·达尔在其著作《民主理论的前言》中,就是从麦迪逊及其解决派系问题的工作开始探讨的。许多政治学课程和教科书也是从《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开篇引入讨论的。



超越派系


派系的普遍存在及其危害促使麦迪逊在大型共和国和“制衡机制”中寻找解决其阴谋的方法,而现代多元主义者则试图通过政治舞台上竞争性派系力量——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与均势来寻求解决方案。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利益集团多元主义如同自由市场经济一样,拥有巨大的优势,即只要建立起了自由与竞争的前提条件,就有可能实现有价值的成果。但它们同样具有相同的缺陷——市场失效的方式有很多种,多元主义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面对经济学局限性的一个知识回应是进步时代的冲动,即通过收集有关市场的数据来研究实际市场如何运作。另一个回应则是数学建模传统及其将“看不见的手”概念形式化的目标。对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它们往往是高度集中的、不对称的、波动性强的、流动性差且不完善的。对市场的理论研究导致了诸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市场权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的识别。


在政治科学领域,行为学运动虽然有时被批评者与多元主义视角一同归类,但其源自一种相似的实证冲动,旨在了解实际政治运作的真实情况。而理性选择运动则源于理论上的目标,即探究即使在最佳情况下,是否存在类似帕累托最优市场均衡那样的具有优越属性的政治均衡状态。这些实证与理论的冲动在关于政治的空间表示中交汇,将关于利益和选择的理论与关于这些利益和选择的实证数据相结合。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源于这类图表的四种思想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麦迪逊关于派系的理论。这四种思想及其来源包括:

  1. 政治分歧(political cleavages):行为主义方法对识别派系来源的贡献,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揭示导致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

  2. 利用尺度化方法的政治空间表示(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politics using scaling methods):这是行为主义学派,特别是关注政治方法论这一分支的另一项贡献,它通过简化图像来呈现最重要的分歧源头。

  3. 政治空间模型(spatial models of politics):理性选择理论的贡献,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机制,即公民根据其议题立场和候选人选择派系,而政党则选择议题立场以吸引这些公民。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均衡状态,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出现周期性变化或混沌现象。

  4. 政治重组(political realignment):历史视角对政治学的贡献,这种视角提供了一个基于叙事和历史的宏观政治理论,用于解释政治体系的重大变革与重新排列。

虽然“派系”这一概念历史悠久,但上述四种概念则相对较新。考察过去一百年间《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中每五年间隔内提及“faction”或“factions”的文章数量(见图17),我们发现整个时期都有大量提及,甚至在20世纪早期也是如此。此外,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除了现在通常将“派系”限定为政党内部的亚群体之外,该概念并未在麦迪逊的观念基础上有太多理论发展,而麦迪逊并未做出这样的区分。


图17:1910年至2005年五年间APSR文章中提及各种术语的次数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中对“政治分歧”(political cleavages)的概念几乎鲜有提及。该杂志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是在一篇1914年的文章中,不出所料地讨论了巴尔干地区的种族、宗教和政治分歧。直到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政治分歧”一词在该期刊中的提及量逐渐增长,并在1960年代达到高峰。


对于尺度化方法术语如“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或“D-Nominate”的提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迅速增多,并且此后持续增长。关于“重组”或“重新排列”(realignment或realignments)的提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显著增加,特别是在V.O. Key于1955年发表的经典文章以及Duncan MacRae和James Meldrum在1960年发表的文章之后。至于“空间模型”及其相关词汇,例如“空间理论”或“唐斯模型”,其提及量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增长,并且在此期间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加拿大选举的空间表示


让我们通过另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应用。图18来自我与Richard Johnston,André Blais和Jean Crête在1992年合著的《让人民决定》(Letting the People Decide)一书。这张图片基于我们在1988年加拿大议会选举中收集的数据,当时的竞选双方分别是保守党的现任总理Brian Mulroney和自由党的John Turne。在选举前的几年里,Mulroney谈判达成了两项重要协议——一项是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另一项则是旨在促使魁北克批准由Pierre Elliott Trudeau在1982年从英国收回的加拿大宪法的梅奇湖协议。


图18:1988年加拿大政治的分裂:“支持反美”和“支持反魁北克”空间中的选民和政党(Johnston, Blais, Brady, and Crête, 1992)


在这张图中,利益通过对待美国关系的态度以及对魁北克在加拿大地位的态度来表示。详细分析表明,这两个维度很好地捕捉到了加拿大的政治格局。图表上,正方形代表了除魁北克以外(Rest-Of-Canada)所有受访者及三大主要政党——保守党、自由党和社会主义的新民主党成员的平均立场。三角形则代表了魁北克地区相应位置。实心点则是各政党的总体立场。


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立即看出几个特征:首先,各政党在对待美国关系的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对待魁北克角色问题上的立场相对相似。因此,各政党之间的分歧主要基于对美国的态度,而非对魁北克的不同态度。其次,所有政党,特别是保守党,在内部都存在着支持和反对魁北克的派系。尽管存在两个重要的议题维度,但1988年的选举主要围绕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展开,并未聚焦于涉及魁北克在加拿大地位的梅奇湖协议。这次选举关注的是政党间的分歧,而不是其内部的分歧。


通过对唐斯模型中中位选民逻辑的简单解读,所有政党在魁北克角色及其与梅奇湖协议有关的立场上趋于一致似乎合理,而对美国态度上的立场分散显得有些出乎意料。然而,其他逻辑表明,政党需要拥有独特的立场。此外,这是一个二维空间,在这里,唐斯模型的逻辑可能会被混沌理论和循环多数原则所超越,而且这里有三个政党,不同于大多数“领先者获胜”制度中的标准两党制。令人惊奇的是,两大主要政党几乎就梅奇湖协议达成了共识,从而将选举简化为一个关于对美国态度的一维争夺战。更令人惊讶的是,第三大党——新民主党并未在梅奇湖协议上出现分裂,即使这样做可能有助于该党赢得更多席位。


我们的书籍试图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提出,保守党和自由党在魁北克地位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因为它们都没有从激活党内派系结构中获得多少好处。同时,新民主党由于其意识形态承诺(党内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的信仰使其难以为了这种斗争而抛弃原则,无论这种做法多么务实),无法利用反法裔或亲法裔情绪。


最后,我们注意到保守党非常容易受到强调反法裔或亲法裔情绪的第三方运动的影响。事实上,虽然保守党在1988年赢得了295个席位中的169个,但在1993年的下一次选举中仅赢得两个席位,因为西部的改革党和魁北克的魁人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走了保守党的支持者。实际上,这意味着发生了一次重新排列。


所有这些信息,都来自一张图表!



论点


我将论证,类似于这些空间图表的图形对于现代政治科学具有标志性意义,就如同供求曲线、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微观经济学一样。图表上的群体和派系就是政治商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而且,在某些版本的这类图表中,理想点和无差异曲线作为候选人和政党选择自我定位以及个人和团体选择支持特定候选人或政党的依据出现。正如支撑供求曲线的家庭与企业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对某种商品征税或补贴,或者技术或偏好发生外生变化时会发生什么,这些图表以及关于公民、利益集团、候选人和政党行为的理论则告诉我们,当政治行动者采取不同立场、强调一个维度超过另一个维度、从一种制度结构转移到另一种(例如从拥有一个选民群体的初选转向拥有另一个选民群体的大选),或者遇到新的政治体系参与者(如第三党)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我认为,深入发展和完善这些空间图表是政治科学的重要议程项目。并将它们置于我们的教学和教科书的核心位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且标志性的理解和分析工具。


这一主张立即引发了如下问题:这些图表仅仅是强大的隐喻吗?还是说它们有更多内涵?我相信并将会论证,它们绝对是包含更多内涵的。实际上,为了使学科发展到能够产生和解读这些图表的地步,必须完成并整合一系列非凡的实证和理论突破。这些信念包括:

  1. 政治可以通过维度进行有用的表现,并且可以将人们置于这些维度上。

  2. 少数几个维度就能揭示故事的大部分内容。

  3. 社会沿着这些维度分化——人们在政治中形成对立面。

  4. 这些维度可能真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并且人们可能会基于自己及他人(包括利益集团、候选人和政党)的位置进行政治计算。

  5. 人们、政党以及其他行动者在这些维度上移动,进行理性的利益最大化计算。



政治分歧和政治重组


让我们从政治分歧这一概念开始探讨,这一概念大约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在文献中,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些政治团体内部的分裂。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政治评论家开始用特定的社会人口特征对立(如城市与乡村、工人与所有者、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或具体议题对立(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禁酒运动与“湿派”、自由银币与金本位制、保护性关税与自由贸易)来描述政治分歧。


“分歧”一词来源于地质学,最早在19世纪初被用来描述岩石的特点,尤其是晶体及其裂理面。1846年查尔斯·达尔文在《南美洲地质观察》中指出:“通过‘裂理’这个词,我指的是那些使得在肉眼看来完全或近乎均质的岩石具有可分裂性的平面。”一块看似坚固的岩石可能沿着看不见的线裂开,这为了解社会学家们所知的社会有时会突然出现导致派系、不和甚至内战的裂痕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此外,岩石形成裂理的机制也暗示了它在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方式。按照达尔文的说法,“裂理面……与该区域长期受到的不同张力层面紧密相关。”裂理线实际上是由于材料在巨大压力下重新结晶形成的。类似地,我们可以合理假设社会中的裂痕可能与社会经济变迁、事件以及政治运动带来的压力有关。


因此,地质学中的裂理概念为政治科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隐喻,它明确提出了关于派系本质的一系列问题:

  • 能否将政治视为可以根据产生分歧线的特性排列起来的人群?

  • 这些特性是什么?

  • 这些特性是否具有历史维度,是否存在受历史影响的力量决定了裂痕面?

虽然裂理概念并未指明相关的特性或力量是什么,但它提示我们应该去寻找它们。


投票报告和按县划分的普查数据使斯Stuart Rice在其开创性的1928年著作《政治学中的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olitics)中能够寻找裂痕。他将裂痕定义为候选人的选民支持度沿某一社会人口特征显著不同的情况,例如州内的地理分布差异,以小麦种植区与玉米种植区划分,或是城镇与乡村地区的区别为例。他称这些为“分歧线”,并指出“理论上,选民群体几乎可以无限种方式分割开来”。尽管Rice识别出了裂痕,但他只是浅显地描述了其独特特征,并没有解释它们为何出现,数量是否有限制,或者如何运作。他的方法类似于注意到岩石上有许多横跨其上的线条,并将它们无差别地记录下来。


1935年,Peter Odegard提出了一种关于裂痕的理论,认为裂痕是基于历史上决定的地区性、经济性和种族利益冲突的结果,这些利益可以从历史上追溯。在他对这些压力的论述中,美国利益的主要来源是阶级、奴隶制和族群团结,在早期共和国时期形成了经济、地区性和族群利益。Odegard对于裂痕的研究比Rice更为实质化和操作性,他在对宏观冲突和压力的叙述中暗含了激发人们潜在兴趣的线索。他试图将裂痕扎根于利益之上,但仍然给大量可能产生的分歧留下了空间。


然而,在1952年,E. E. Schattschneider指出,“即使在一个自由的政治系统中,冲突的无限增加也是极其不可能的”。他的推理如下:“在自由社会中,冲突的多重化受到限制,因为这些分歧互相干扰,因为分歧线几乎从不或很少重合。极端情况下,分歧线可能会相互垂直交叉,并因此可能完全中和彼此,或者使一个冲突完全从属于另一个冲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强度相当,它们将强烈地倾向于使每个人都陷入僵局。反之,如果冲突强度不等,那么更强烈的冲突会压制、从属或淹没较弱的冲突……不仅冲突之间存在竞争,而且更强烈的冲突还会压制、从属或淹没较弱的冲突。”


Schattschneider提供了一个解释,说明为何我们可以专注于少数几个主要分歧,并使用图片来描述重要的分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据我所知,他是首位这么做的学者。


在1960年出版的《半主权人民》(Semi-Sovereign People)一书中,Schattschneider描绘了1960年的美国政治被两个分歧所分割:一个是关于政府与商业角色的熟悉的经济分歧,另一个是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分歧(参见图5)。他还解释了1896年的重新排列是由两个分歧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即旧有的南北战争重建分歧和新的农业激进派分歧(参见图6)。这些图片在视觉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们暗示人们在某种议题空间中定位自己,但Schattschneider并未解释其关于重新排列结果背后的具体机制,显然这更多依赖于他对美国政治广泛而深入的理解,而非任何特定的政治学理论。


大约在1959年同期,Maurice Duverger讨论了多党制形成过程中现有政党内部的分歧与裂痕,以及跨越现有政党的重叠裂痕。他从政治二元对立是常态这一前提出发,认为多党主义是由现存政党内的竞争关系或“多个不同的意见二元对立未能完全吻合,其组合导致了多元化的政党分化”所造成的。这一理论引导他得出了描绘法国政治的图4。1975年,Walter Dean Burnham(见图12)针对美国政治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指出“通过背景压力(包括政治精英们的明显‘帝国式’决策,比如将我们卷入越南战争)和社会变迁的结合,选民现在至少在两个相互垂直的维度上被极化”。最后,James Sundquist(见图11)基于历史驱动的思想,如V.O. Key、Angus Campbell、William Chambers和Walter Dean Burnham等人的观点,提出了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或个体观念转变而产生的新的交叉裂痕可以解释政党重新排列的现象。Sundquist探讨了一些这可能导致新政党系统出现的方式——新议题可能浮出水面,并促使现有政党沿着新的议题轴线进行重新排列;基于议题的第三党派可能被现有政党吸收;一个现有政党可能被新的政党取代;或者两个政党都可能被新的政党取代。随后,他运用这些理念分析了19世纪50年代、1890年代以及1930年代的重新排列现象。


 这些分析强调了裂痕与选民深层次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特征随时间改变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政治和政党系统的变革。尽管有时会提及政党领导层作为这些转型过程中的因果力量(特别是由Sundquist 提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当Key提到“选民内部频繁发生的重大动荡”时,他的观点具有典型性。只有随着唐斯空间模型的发展,政党行动才成为理解政治空间的核心要素。



美国政治的重要分歧


我们应当如何识别并定义美国政治中的裂痕?考虑图19,该图与之前关于美国政治的那幅(图14)类似,均采用了美国全国选举研究的数据来描述2000年的政治形势,但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态度维度——经济保守主义和道德保守主义——而非家庭收入和宗教出席情况。这些维度是通过简单标度方法即因子分析法,从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中构建而成的。


图19:2000年美国政治的问题维度和群体的平均立场(Brady, 2001)


这张图表是比基于家庭收入和宗教出席情况的图表更好地理解美国政治的方式,还是更糟糕的方式呢?当然有理由相信道德保守主义与宗教出席有关,而经济保守主义则与家庭收入有关,但究竟是议题维度还是社会人口学维度真正触及了美国政治的核心呢?并且,这两个维度是否正确呢?


首先,让我们探讨这些议题维度是否恰当。许多作家一致认为当今美国政治的主要议题维度包括经济问题和社会/文化/道德问题,但外交政策仅在特定时期成为焦点。外交政策可以暂时搁置,原因有很多,比如其“精英”性质、缺乏对任何特定外交政策持有明确且坚定观点的明显群体、整体上的不稳定性,甚至可能与其与社会/文化/道德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关。


自1972年以来,通过美国全国选举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主要议题分歧的重要性。其中,“政府保证就业机会”和“政府援助黑人”这两项高度相关,代表了一个经济维度;另外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堕胎问题也高度相关,代表了另一个维度。


这些维度对于美国政治有多重要呢?当我们从1972年至2004年期间,用经典的密歇根七点政党认同量表(1表示“强烈民主党”,7表示“强烈共和党”)回归到这两个议题尺度上时,我们得到的R-squared约为0.10,这意味着大约10%的政党认同变异能够由这两个议题维度解释。这个比例是大还是小呢?我认为这是足够的,但它确实引出了是否需要考虑其他维度的问题。


然而,我将不再深入探讨这一重要的、但也颇具争议的问题——即美国政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这两个维度来全面描述,而是转向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人口学维度还是议题维度。当我们将七点政党认同量表回归到家庭收入和宗教出席这两个社会人口学维度上时,我们得到了统计上显著但影响程度较小的结果,总体R-squared约为3%,这不到我们在议题上得到结果的三分之一。实际上,有许多理由相信社会人口学特征位于“因果漏斗”的更深处,它们作为政党认同预测因素的力量较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并且,社会人口统计差异与态度差异之间、态度差异与政治差异之间似乎完全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宗教出席率还是社会道德保守主义都与政党差异没有显著联系。在图20所示的空间图表中,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民主党(左方的点)和共和党(右方的点)在垂直维度上的位置相同——唯一实质性的差异在于水平的经济维度上。分歧线就是这条垂直分割经济维度的直线。


接下来我们考虑进入1992年至2004年这一时期,如图21所示。此时分歧线变成了一条对角线,就像我们之前关于美国政治的图片一样。另外,如果我们采用宗教出席率和家庭收入这两个指标,也会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顺便提一下,这张图看起来是否似曾相识?它是否像是图1的一个简化版?这个图表揭示了从1972年至今正在形成的政治分歧。在这两个时期,宗教出席率都有显著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社会道德保守主义紧密相关。但在第一个时期,宗教出席率的分歧以及社会议题的分歧并未与政党认同关联。宗教出席率和社会道德保守主义代表了一种潜在的而非实际存在的政治分歧。关于美国政治最有趣的问题之一,就是这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这一新的政治分歧是如何形成的。


图20:1972-1982年美国政治中的议题分歧


图21:1992-2004年美国政治中的议题分歧



裂解的动态发展


潜在的分歧,如宗教出席率的不同甚至社会道德保守主义差异,并不一定会立即固化为政治冲突、政治运动和政党。它们转化为实际的政治现象需要个体愿望、认知和行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1977年的一篇文章中,Stein Rokkan概述了从最初分歧线生成到最终政策回应的转化过程中的六个步骤:

  1. “首先,通过货币化、城市化、工业化和世俗化等宏观进程产生初步的分歧线”;

  2. “其次,在公共政策争议中分歧线逐渐明确化”;

  3. “第三,积极参与动员支持一组政策对抗另一组政策的政治企业家联盟出现”;

  4. “第四,这些企业家通过既有的社区网络或通过发展独立的成员组织采取动员策略”;

  5. “第五,选择动员资源对抗的场所,例如投票选举与示威游行等形式”;

  6. “最后,此类协同努力的实际成果”。

第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界定了潜在政治分歧可能的范围。Seymour Martin Lipset和Stein Rokkan在其1967年的文章“分歧结构、政党制度与选民结盟”中著名地探讨了这第一步——通过宏观进程形成潜在分歧。在这篇综合运用结构功能论论证、历史叙述以及对众多不同国家进行类型比较的文章中,Lipset和Rokkan提出历史上存在四个关键节点,在这些节点上主要的分歧得以产生:

  1. 国家革命,如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导致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分歧;

  2. 十八至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民主革命,产生了教会与世俗国家间的分歧;

  3.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土地与产业之间的分歧;

  4. 二十世纪的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催生了所有者与工人之间的分歧。

掌握了这一分析框架后,Lipset和Rokkan进一步将1967年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政治和政党制度进行了分类。图22展示了他们的体系架构。Lipset-Rokkan框架是一个强大的记忆型类型学,它给西方政党系统的描述带来了一定的秩序,但与元素周期表不同的是,该框架在预测这些系统性质方面并未深入。此外,族群分歧在这个历史架构中显得不太适应,因为许多族群(如意大利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吉尔吉斯人或哈萨克人)尽管有其他说法,但其起源只能追溯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也许这个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强调了历史及重大社会人口分裂在创造政治分歧潜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图22:AGIL 范式提出的四个关键历史分歧(Lipset and Rokkan 1967)



政治分歧的出现


过去四十年间,大量政治科学研究关注的是潜在分歧如何通过精英阶层的行动转变为实际存在的分歧,特别是族群分歧。可能没有哪个地方比前苏联的卫星国和加盟共和国更能体现这一点的重要性了。那么,在苏联,已存在但受到压制并被掩盖的分歧是如何固化为冲突、进而发展为政治企业家联盟、再经过这些企业家动员,并最终导致精英阶层的反应呢?


我和Cynthia Kaplan一直在尝试理解在前苏联地区(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民族身份形成过程以及基于族群的政治运动的发展机制。利用调查数据,我们展示了爱沙尼亚的两个主要族群——俄罗斯人和爱沙尼亚人不仅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各异,而且相互之间非常孤立——超过40%的爱沙尼亚人和俄罗斯人没有来自对方民族的亲戚、朋友、邻居乃至同事。显而易见存在一种社会人口分歧,但在1986年之前,这两个族群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政治裂痕。


随着戈尔巴乔夫领导下改革进程“重建”(Perestroika)的推进,包括爱沙尼亚人和俄罗斯人在内的“改革阵线”成为爱沙尼亚首个重要的社会运动组织。改革阵线主张爱沙尼亚拥有更大自治权,但起初并不提倡独立。另一较小团体——“恢复主义者”希望建立战前独立的爱沙尼亚共和国,但他们最初的支持率极低。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步骤,说明恢复主义者推动的独立议程如何胜过改革者。


通过分析源自报纸报道的广泛政治事件数据集(如示威游行和集会),我们表明两个运动分别举办了不同的活动,并使用了截然不同的象征符号和论据来构建各自立场。恢复主义者诉诸于民族身份认同,并认为爱沙尼亚的问题关乎民族存亡,只有独立才是唯一解决方案。而改革阵线则主张为爱沙尼亚争取一定程度的经济和政治自治是更好的途径。恢复主义者逐渐且确定无疑地赢得了这场“框架竞争”。图23显示了恢复主义者在爱沙尼亚政治事件中所占比例从1988年的约10%增长到1991年的超过80%。他们活动份额的增长源于对根深蒂固的爱沙尼亚民族身份认同感的诉求。简而言之,通过示威抗议活动,他们利用了俄罗斯人与爱沙尼亚人间的社会距离以及考虑到相对俄罗斯人数较少的情况下爱沙尼亚人对其生存的担忧,从而激发了越来越多支持独立的情绪。在这两个运动之间的框架竞争中,恢复主义者的民族身份框架胜过了改革者的经济自治框架。


关于这一历史故事的一个思考方式是恢复主义者使得一个先前存在的社会人口分歧变得越来越显著,直至它决定了爱沙尼亚人在涉及爱沙尼亚是否属于苏联的政治维度上的立场。然而另一种思考方式是爱沙尼亚人的社会身份得到了重构,个体开始相信自己具有爱沙尼亚(而非“苏联”)身份,并且这种身份具有政治含义。此外,其他人(如居住在爱沙尼亚的俄罗斯人,甚至是其他爱沙尼亚人自身)也开始相信存在这样的身份,并意识到爱沙尼亚人认为它很重要。然后,反过来,爱沙尼亚人又开始相信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具有这样的身份,如此循环往复。因此,对任何情况的分析不仅要考虑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还要考虑每个人如何看待他人,以及每个人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等等。在博弈论中,所有人都对他人的认知有相同了解的概念被称为“共同知识”,研究共同知识如何发展及其偏离带来的影响是博弈论领域内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对此类偏离的研究将博弈论、建构主义及某些民族志方法联系起来。


图23:1988-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主义政治事件的比例



空间表示和空间模型


这让我们回顾过去六十年间在空间模型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空间图示不仅仅是一种方便表示政治体系中分歧的方法;实际上,它们提供了一个模型,用于描述公民、候选人和其他政治行为体在做决策时的过程。1948年,Duncan Black可能是首位明确提出立法机构中的“议案”可以沿一维轴线排列,并且个体立法者可能对这些议案具有“单峰偏好”或与之相关的“效用函数”(参见图2)。他证明了在这种条件下,中位立场将获胜。随后,Anthony Downs提出了单维度议题空间模型,在该模型中,政党会设定立场,每个选民拥有一个理想点(参见图3)。Davis、Hinich和Ordeshook发展了多维度选民分布和碗状损失或效用函数模型(参见图10)。


1966年,Philip Converse的一篇文章直接将这一工作与克莱德·库姆斯及其同事开发的心理测验学成果相联系,他们开发了分析人们偏好的“标度”和“展开”方法(参见图9)。1976年,Norman Nie、Sidney Verba和John Petrocik合著的书籍使用二维议题空间(图13),讨论了候选人在议题空间中的定位、选民之间的意识形态一致性以及议题投票。在其他研究工作中(参见图7和图8),诸如因子分析等标度方法被用来分析最高法院判决或联合国投票的维度性。实际上,这些努力描绘出了选民、最高法院大法官和联合国代表们的思维模式。


这些模型通过假设人们基于替代方案的空间表示做出政治决策,仿佛他们拥有良好定义的效用(或损失)函数,从而实现了巨大的理论飞跃。然而,要使这一观点成立,必须满足许多假设。为了使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必须满足选择的传递性,这样才能用数值函数来表示它们。如果效用函数要像布莱克所假设的那样呈现单峰形状,则还需要更多的假设条件。最后,我们必须相信效用遵循空间位置,而非相反的情况。


我的部分研究生涯致力于验证这些假设。在1989年与Stephen Ansolabehere合著的题为《大众公众中效用函数的本质》(On the Nature of Utility Functions in Mass Publics)的文章中,我们检验了传递性假设,并发现了强烈的支持传递性偏好的证据——人们不会同时偏好A胜过B和B胜过C,却又偏好C胜过A。他们不会自相矛盾。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人们可能对A和B、B和C感到无差异,但又偏好A胜过C——存在非传递性无差异。也许是因为A和B太相近以至于无法区分,就像B和C一样,但A和C却容易区分。我从这些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结果足够说明效用函数确实存在,但同时也表明信息在政治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解决非传递性无差异问题。


在另一篇1991年的论文《特质与议题》(Traits versus Issues)中,我测试了对于候选人偏好的底层维度究竟是他们的议题立场(通常情况下理想点对此有意义,即候选人既可以过于自由也可以不够自由),还是诸如诚实和能力这样的特质(对于大多数经济商品来说,越多似乎总是越好)。我得出结论,有很好的证据表明,人们是根据候选人的议题立场来评价他们的(尽管有时也可能考虑其特质)。然而,这些结果远非最终定论,也有一些重要的心理学证据表明,人们并非采用维度模型来进行相似性判断。


最后,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态度归因》(Attitude Attribution)的论文中,Paul Sniderman和我探讨了一个允许心理平衡的模型,其中群体的效用评估和议题定位可以相互影响。我们发现,不仅人们对群体的效用评价取决于他们认为群体在哪些议题上的立场,他们对群体的定位也取决于他们如何评价这些群体。因此,效用不仅仅是议题立场的函数。对议题立场的认知实际上是基于人们对被定位群体的感受。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已经有许多额外的研究关注情感、评价和感知是如何以复杂方式交织在一起的。


然而,能够产生空间表示的效用模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中部分魅力在于,它们直接对相对硬性的偏好和选择数据进行建模。另一部分吸引力在于,使用标度方法可以“洞察人们的内心”,告诉我们他们可能在想什么。当然,最后一点是,这些模型能产出有用且美观的图像。


图24展示了我在1990年基于1984年爱荷华州党团会议中1200名参与者对八位候选人的排名数据所进行的“排序数据的维度分析”结果。与因子分析类似的所有的维度缩减技术一样,这种方法产生了一些必须结合其他信息来赋予一定解释的维度。在这种情况下,沿水平轴的一个“左右”自由派—保守派维度似乎合理(但Walter Mondale真的比Jesse Jackson和George McGovern更左吗?),以及一个对于赢得提名可能性的“可行性”维度沿垂直轴似乎合理(当时这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在这个分析中第二个维度的出现有助于验证那些强调获胜能力在总统提名过程动力学中重要性的理论。如此类似的标度方法现在已经通过广泛使用的D-Nominate程序得到了极大改进。


图24:1984年爱荷华州党团会议参与者排名数据的维度分析(Brady, 1990)



头脑中有概念空间吗?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正面探讨空间模型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们是否代表了人们大脑中的思维过程?此外,人们是否真的拥有共享模型,即对政治有共同的理解?


让我们先从这样一个观点开始:人们的大脑中可能存在空间模型。这一观点在Jean LaPonce的1981年著作《左与右:政治认知的地形学》(Left and Right: The Topography of Political Perceptions)中得到了有力阐述。如今,近30年过去了,有关“人们头脑中发生什么”的心理学文献日益丰富。我的研究生同事Alex Theodoridis引领我了解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果我们采纳Milton Friedman关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立场,则假设空间模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其预测能力。然而,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发现神经经济学模型不仅提供了预期效用理论基本原则的有效确认,还为该理论众所周知的偏离现象提供了有趣的解释。神经经济学表明,与效用函数相关的神经过程很可能确实存在,但有时刺激编码过程中会出现如Kahneman和Tversky前景理论所暗示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决策。我认为这种编码过程的本质对于政治科学非常重要。人们是否真的将政治候选人和政党视为某种政治空间中的点?他们如何理解和概念化候选人和政党?


Peter Gärdenfors在其颇具挑衅性的著作《概念空间:思想的几何学》(Conceptual Spaces: The Geometry of Thought, Peter Gärdenfors)中强有力地论证了至少某些概念源自空间。在人们的脑内有大量的符号处理系统证据,以及基于神经网络和神经元的联结主义和联想主义模型证据之间,加登福斯认为必须存在一个基于空间表示的概念系统。他为此提供了大量证据。其中一些是反证——符号处理系统仅仅假设概念存在,而联想主义模型形成概念所需的时间过长。另一些则是正向支持证据——存在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颜色、声音和味道可以空间化表示。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如果人类以空间模型来概念化政治,那将是极其引人入胜的。更多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在于,政治语言充满了空间术语,例如政党的“左”与“右”,团体间的“接近”或“远离”,以及候选人“定位”自己等等。大量的政治论述都是为了澄清这些立场并创建人们对各自立场的共同理解。



空间建模


如果我们接受空间表示具有意义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博弈论和形式模型的强大结果来分析政党及候选人在政治空间中选择立场以最大化实现其目标的战略行为。将战略性的政党引入对政治的空间理解后,最有趣的结果之一就是认识到政党制度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投票制度的本质,而不仅仅是选民中存在的分歧。Gary Cox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最深远的理论成果,而Arend Lijphart则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证据。近期的努力已经开始结合这两种方法,证明两者都起着重要作用。


将分歧研究、再定位、空间表示和空间模型相结合所产出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不可能在此回顾所有相关发现。但针对这些模型中涉及循环和混沌问题的政治均衡可能性持续进行的理解工作,已经催生了大量关于结构诱导均衡、美学策略、选举游戏新解决方案概念、概率性投票、对政党与候选人移动的限制、对选民偏好的限制以及更详尽的制度细节建模等方面的肥沃文献。在此不深入探讨那些结果,而是让我以简短讨论美国政治中中位选民的角色作为结束。这一讨论来自于我与Sidney Verba和Kay Schlozman的合作研究。众所周知,在《民主的经济理论》(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一书中,Anthony Downs提出,通常可以用选民沿单一维度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程度或“家庭收入”的位置来描述政治偏好。唐斯认为,在两党制下,理性且追求选票最大化的政党——及其候选人——有动力在这个维度上趋近于中位选民的偏好。如果政治主要关乎收入分配,那么中位选民就是拥有中位数收入的人。唐斯进而论证,在实行一人一票原则并且收入是决定偏好的主要因素的情况下,由于政党趋向于中位数收入,并且鉴于通常情况下右偏斜的收入分布使得平均收入远高于中位公民的收入,因此很可能产生再分配经济政策。71 因此,政党有动机承诺从富人那里征税补贴穷人,以使平均收入接近中位收入水平。在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确实高于中位收入,这一点可以通过1991年公民参与调查的数据绘制出的图25所示。


图25:真正的唐斯中位数在哪里?


因此,政党与候选人会有动机通过这种再分配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给那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购买其选票的较低收入群体——正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民主制度中所担忧的情况那样。这一预测意味着,在美国政治中,不平等现象应当能够通过政府政策得到极大缓解。然而,美国的政治结果并未遵循唐斯理论的逻辑。相较于其他国家,公共政策并非非常具有再分配性。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许多解释,但其中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政客们并没有听取中位选民的意见。相反,竞选团队工作人员的中位收入、政治捐款者的中位收入,甚至是提供中位数竞选资金捐款者的收入可能最为关键。当我们考虑到这些人时,我们便得到了图25所示的结果。因此,竞选捐款者的中位收入以及贡献了中位竞选美元捐款者的收入位于家庭平均收入的右侧,暗示政客可能会忽视中位选民而倾向于那些为竞选活动提供了Jesse Unruh所说的“政治的生命源泉”——金钱的人。


不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们的中位收入远高于普通美国人,如果考虑那些向竞选活动投入时间或金钱的政党认同者,而非所有政党认同者,那么美国政治如今甚至更加两极分化。在图2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72年至1984年期间,所有向竞选活动付出时间和金钱的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比所有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更为极端对立。


而在图27中显示,所有政党认同者之间的两极化程度加剧,尤其是那些投入时间和金钱的积极分子。这些图表直观且有力地展示了美国政治已经变得多么两极化,并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是如何发生提供了工具。


图26:1972-1984年美国的政治极化


图27:从1972-84年到1992-04年美国政治极化的变化



结论


空间政治图解——它们汲取了关于政治分野、选举重组、空间表征和空间模型的文献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应当成为政治科学标志性工具,就如同供求曲线对于经济学的意义一样。许多政治科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通过它们来说明,并且它们能生成对政治事件和过程富有洞察力的模型。这些模型阐明了一系列各异的现象,例如意识形态约束、跨压力作用、框架构建、议题设定、政治竞争、投票制度、政党体系以及政治极化。


空间图解提出问题并提供见解,揭示了政治运作的根本机制。它们暗示了政治策略、可能的重组现象及政治问题,是一种强大而深刻思考与理解政治的方式。通过在教科书中应用空间图解、将其融入研究中并将其作为学科标志展现出来——即作为政治科学家独特看待世界如何运作的思维方式——政治科学将得到繁荣与发展。


空间图解是政治科学的艺术!


(因篇幅限制,参考文献从略)


〇 编辑、排版:焦磊

〇 审校:郭瑞涵  大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中的政治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